一、成立背景
土壤盐碱化对农业的危害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仅我国就有14.87亿亩各种类型盐碱地。土壤中过多盐分不利于一般植物生长、严重影响这些区域生态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盐碱地土壤中种植耐盐碱作物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盐碱地改良方式。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 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因此,创新性研究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优良耐盐碱植物种质及其抗性基因,筛选有经济价值的耐盐碱植物和培育耐盐碱作物,并利用它们开展盐碱地改良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服务。
广东省濒临南海,海岸线漫长,海洋性气候影响导致沿海地区形成大面积高含盐量滨海滩涂。沿海高含盐量土壤虽然不适合一般作物生长,但仍分着比较丰富的植物种类。目前我省在耐盐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利用研究方面的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所以不利于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因此,系统地研究我省沿海地区耐盐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优异种质并加以利用,积极推动该区域边缘土地的开发、创造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极,对保障广东省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二、团队成员
创新团队核心成员12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省级科技领军人才1人。构建了以高级职称为主体、青年人才为支撑的科研梯队,形成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综合优势。
三、科学研究
根据普查广东滨海滩涂和报道的盐生植物资源信息,利用广东省自然生长和引进的特色盐生植物,建设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圃。筛选具有经济价值的耐盐植物、优化其栽培措施,为盐碱地农业和生态发展直接提供耐盐种质。研究盐生植物耐盐机理,挖掘耐盐基因,利用优良种质和关键耐盐基因培育耐盐作物。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耐盐植物/作物结合盐碱地改良措施开展盐碱地农业生产和生态改良,培育增量农业,为开发广东省500万亩高含盐量滨海滩涂、助力援助新疆建设和我国大面积盐碱地治理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撑。
四、人才培养
已培养硕士毕业生20余人、博士研究生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30多人;指导本科生多人,其中,2022级本科生王溢希主持的“以种适地—盐碱地上再造新粮仓”项目获第二届青年绿色科技创新大赛总决赛银奖,并以优质项目获“绿色蓓蕾项目”资助。
五、社会服务
我们从事植物耐盐性和盐碱地改良研究30余年,选育耐盐碱作物和蔬菜30余种。采用作物抗盐剂、作物行间内置水管的滴灌技术、垄作洗盐、育苗移栽,断根、茎段斜插等综合栽培措施提高盐碱地种植作物成活率和产量,制定了适合不同盐碱地(海岛、滨海滩涂、苏打盐碱土、内陆干旱半干旱盐碱地等)种植相应作物的技术规程,集成的“以种适地”为主改良盐碱地技术已在广东、海南、新疆、宁夏、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以及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内外盐碱地区示范推广,累计推广20余万亩,为农业生产培育了新质生产力,所以改良盐碱地工作不仅服务了当地国计民生,而且还融入了“海洋主权”、“一带一路”和“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相关工作入选“2024年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项目”三个候选项目;研究成果通过两位院士领衔专家组评价,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所以以上盐碱地改良工作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验收、作物学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成立广东海洋大学(中国)-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盐碱地开发利用联合实验室等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