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畜牧学科是学校重点发展的滨海农业学科群主干学科,畜牧学博士点培育学科,校级优势重点学科。本一级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和增博学科,其二级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是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和“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在2020和2021年连续两年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现拥有雷州山羊、雷琼黄牛、粤西卷羽鸡、怀乡鸡等国家和省级保种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其他平台20余个;具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3个。在畜禽地方品种资源挖掘利用、海洋饲料资源化利用和非粮粗饲料资源开发、湿热环境下动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等领域形成特色,尤其在海洋饲料开发和热带动物健康养殖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一、主要研究方向
1.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针对热带畜禽遗传育种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以雷琼黄牛、雷州山羊、粤西卷羽鸡等特色遗传资源为对象,重点围绕热带地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品种选育、繁殖理论与技术等领域,以热带地区特色动物遗传资源为基础,解析特色畜禽品种重要经济性状及动物生殖生理调控机制,创新保种和育种方法。在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筛选和生殖调控等领域形成优势。培育肉鸡配套系1个,特色畜禽保种场4个。
2.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重点围绕热带滨海畜禽营养调控、海洋饲料资源和非常规饲料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开展研究;系统研究热带及滨海环境条件下地方特色畜禽的营养需要;明确壳寡糖、虾青素、海藻多糖等海洋活性物质对畜禽营养和代谢的调控机制,开发海洋生物饲料资源;开展粤西地区非粮饲料资源营养价值评定及高效利用技术攻关。在热带优质地方畜禽品种精准营养需要、海洋饲料资源和非常规饲料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形成优势。
3.动物生产与健康养殖
该方向主要瞄准湿热环境动物健康养殖关键问题,开展炎热环境应激生理及其诱发的动物免疫抑制、动物环境毒理和安全生产原理等研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适用于热带滨海地区的智能化养殖装备,实现对畜禽养殖环境的精准监测和自动调节,为畜禽生长创造适宜条件。同时,结合滨海地区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探索具有滨海特色的动物健康养殖模式,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绿色、安全的畜禽保健产品,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和健康水平,保障热带滨海地区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教师队伍与研究生培养
1.教师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51人,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7人,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90%,具有海外经历教师15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下属二级学会副理事长4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二级教授2人,二级研究员1人,国家级人才1人(甘尚权教授),广东省“扬帆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赵志辉教授)。现有7人入选或曾担任过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聘请18名行业知名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研究生培养情况
学科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厚植爱农情怀。学位点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近五年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10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省级优秀研究生等荣誉,为热带滨海地区农牧企业输送了一大批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三、科研及成果情况
近3年来,学科承担科研项目60余项,到账经费2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项目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部和广东省国际合作等项目。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0篇。获科技奖励3项,其中贵妃鸡和怀乡鸡等我校培育的新品种获得山西省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胎儿胰腺干细胞和BMSCs生物学特性、体外分化及治疗模型鼠糖尿病研究应用”项目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学科师生近3年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200余人次,成功主办“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动物生物技术分会第四届第二次理事会暨青年科学家论坛”、“2025年家畜生态环境学术及教学研讨会”、“2024年首届国家特种经济动物科技创新联盟大会暨产业振兴与文化建设研讨会”、“2023年家畜环境卫生全国学术研讨会”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活动,邀请到中国农业大学吴常信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陈玉林、四川农业大学王之盛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到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