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重点学科 -> 正文

​广东海洋大学攀登重点学科-作物学学科

发布日期:2025-09-17   来源:滨海农业学院   点击量:


作物学科是广东海洋大学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自2000年起开始招收并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科建设持续深化,一级学科“作物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本学科始终以服务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依托湛江、立足广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定位。围绕热带滨海地区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与安全的核心目标,系统开展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与重要农艺性状形成机制研究,致力作物育种技术革新、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培育,并研发和集成配套的高效、绿色、优质栽培技术体系,为我国热带滨海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提供核心种质资源与关键技术支撑。本学科持续产出优秀教学与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农作物生产与研究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广东及华南地区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与人才支持。

一、主要研究方向

作物优质高效健康生产:以滨海作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互作机制,作物优质安全高效健康生产原理及技术,滨海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技术等研究,系统地解决作物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作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改良:广泛收集、整理滨海作物种质资源,发掘优异性状关键基因,开展基因功能研究,并构建核心种质资源库。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改良作物经济性状,创新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高效、抗病、抗虫、耐盐新品种。

热带滨海作物生理生态:主要研究盐碱、季节性干旱、高温和台风等非生物逆境对滨海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揭示非生物逆境对作物的致害原因、害程度以及致害机制,研究提升作物抗非生物逆境能力的技术。

二、教师队伍与研究生培养

学科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现有4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6人,其中包括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建有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和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团队2个省级科研团队,并聘请傅廷栋院士、马国辉研究员、周广生教授、邱全胜教授及苏莱曼诺夫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特聘教授或讲座教授。近五年来,作物学科招生104人,生源质量不断向好。此外,本学科先后招收留学生12人,国际化程度逐步提升。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获广东海洋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5名同学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生积极参与中国耐盐碱水稻发展论坛、广东省研究生创新论坛等学术会议。另外,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大赛,先后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创青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主体赛金奖各1项。学生升学率稳步提高,就业情况良好。

三、科研及成果情况

学科科研实力突出、成果丰硕,学科平台条件雄厚。现有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热区作物遗传育种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广东省热带作物高效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多个重要科研与成果转化平台。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7项,到账经费近4000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出版著作3部;收集保存水稻种质5000余份,育成省级审定新品种“峰软优福农占”、“天弘优1214”等20多个。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多个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应用,其中“优质高产香型杂交稻广泰优天弘丝苗的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此外,为推广盐碱地改良与开发利用,服务地方经济,建立了广西北部湾海水稻研究院。学科团队还积极参与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四、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学科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积极拓展国际科研合作网络,不断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层次。郑殿峰教授、冯乃杰教授受聘为泰国玛哈沙拉堪大学中方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促进了中泰教育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2024年6月广东海洋大学(中国)—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盐碱地开发利用联合实验室揭牌。2025年6月,广东海洋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教师见面会暨第一期培训的开班仪式在广东海洋大学举行。两国共16名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为联合科研攻关、技术示范推广及人才联合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多次承办中国耐盐碱水稻发展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及研究生暑期学校等学术会议,为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提供高水平交流平台。此外,学科全额资助师生赴国内外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显著提升了师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国际视野与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