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本学位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是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和“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在2020和2021年连续两年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本学科在畜禽地方品种资源挖掘利用、海洋饲料资源化利用和非粮粗饲料资源开发、湿热环境下动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等领域形成特色,尤其在海洋饲料开发和热带动物健康养殖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学科立足粤西,辐射广东,面向全国滨海地区,服务热带滨海地区农牧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畜牧学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掌握畜牧业生产关键技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热带滨海畜牧高级人才。
(一)主要研究方向
1.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针对热带畜禽遗传育种与繁育等领域的关键问题,研究推广畜禽遗传育种、生长发育和动物生殖生理关键技术,根据畜禽遗传资源和种质特性,运用现代生物育种方法培育新品种(或配套系)。
2.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围绕热带动物营养与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研究热带环境条件下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营养需要及营养调控技术;系统评价南方特有非常规饲料资源营养价值和安全性评价;深入开展海洋资源饲料化应用研究;研究中草药、海洋活性物质、海洋微生态制剂等饲料添加剂提高生产性能和改善产品品质新技术。
3.动物生态环境与生产
专注于湿热环境下动物养殖领域,主要从事攻克湿热境动物健康养殖的关键难题。通过深入研究炎热环境应激生理及其引发的动物免疫抑制等多方面情况,依据湿热环境和污染物对动物生殖、免疫等机能的影响机制,研制适用于热带畜禽健康生产的集成技术,并进一步集成综合生产配套技术。从业者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先进技术,致力于提升热带畜禽在湿热环境中的健康水平与生产性能,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其就业范围广泛,涵盖科研院所的前沿研究、大型畜牧养殖企业的实际应用以及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政策制定等领域,为推动热带地区畜牧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保障动物福利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不断促进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与行业规范。
(二)教师队伍与研究生培养
1.教师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51人,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7人,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90%以上,具有海外经历教师15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下属二级学会副理事长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级人才1人(甘尚权教授),广东省“扬帆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赵志辉教授),南粤优秀工作者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5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下属二级学会副理事长3人。7人入选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校外导师15人,校外导师多来自于我校与企业及研究院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其中来自广东省农科院占比最多。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研究生培养情况
学科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厚植爱农情怀。学位点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近五年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10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省级优秀研究生等荣誉,为热带滨海地区农牧企业输送了一大批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三)科研及成果情况
近3年来,学科承担科研项目60余项,到账经费2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项目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部和广东省国际合作等项目。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0篇。获科技奖励3项,其中贵妃鸡和怀乡鸡等我校培育的新品种获得山西省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胎儿胰腺干细胞和BMSCs生物学特性、体外分化及治疗模型鼠糖尿病研究应用”项目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畜禽新资源“粤西卷羽鸡”通过第四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定、鉴定。
(四)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学科师生近3年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200余人次,成功主办“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动物生物技术分会第四届第二次理事会暨青年科学家论坛”、“2025年家畜生态环境学术及教学研讨会”、“2024年首届国家特种经济动物科技创新联盟大会暨产业振兴与文化建设研讨会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活动。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玉林副校长、王小龙教授、山东省中德动物源人兽共患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柴同杰教授、长春科技学院鹿茸科学与产品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春义教授、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任航行研究员、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食品安全学Frederick Adzitey教授、美国田纳西大学王华骞教授等2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到校或进行线上学术交流。
(五)产学研合作及实践育人
学科有20余名教师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省定贫困村,直接指导生产实践。在粤西地区开展以“优质鸡高效生产技术”、“畜禽生态养殖技术”、“雷州山羊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狮头鹅反季节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雷琼黄牛健康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2024年,召开技术培训10余场,受训养殖户1000多人次,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助力脱贫攻坚。承担的肉用型贵妃鸡的引进及种质特性研究、信宜怀乡鸡种质资源整理选育及应用推广、热带高温品种麒麟鸡(卷毛鸡)的肉用性能观察及种质特性研究等,在粤、桂、琼三省建立10余个产学研基地,示范推广怀乡鸡、麒麟鸡、狮头鹅、雷州黑鸭、雷州山羊和雷琼黄牛等热区特色畜禽集约化生产技术,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校外导师多来自于我校与企业及研究院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罗成龙研究员,广州博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军,广东康正鸽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广珍等一批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导师,具有丰富的一线生产经验,能够很好地指导专业型硕士的学习研究。学科老师带领学生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在第六届牛精英挑战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研究生招生类型
畜牧专业学位型硕士生招生目录
招生学科:畜牧(095133)
研究方向:
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3. 动物生态环境与生产

学科团队参加第二十三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

畜牧学科创新团队成立

学科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动科专业技能大赛

学科教师带领研究生参加第六届全国牛精英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