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善 审核:沈雪峰、马驿 编辑:刘斌
10月22日,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联合山东大学、山东农业集团、山东种业集团海洲红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开展“盐碱地原水双微驱盐促根技术”种植水稻示范田(种植面积1150亩)现场测产。广东海洋大学周鸿凯教授、杨善博士等参与验收工作。
在“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的科学理念指导下,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研发的“原水双微驱盐促根技术”再获突破。该技术通过“微生物菌剂+有机肥”协同改良盐碱地,结合原水滴灌模式,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对作物生长的抑制。项目组于5月28日播种,施用蚯蚓有机肥500公斤/亩、以嗜/耐盐微生物菌剂为核心的土壤改良剂5公斤/亩,浇灌原水盐度为0.2%~0.6%,土壤含盐量稳定在0.3%~0.6%
山东省作物学会组织中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对《盐碱地综合利用与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的“盐碱地原水双微驱盐促根技术”水稻丰产方进行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在听取项目负责人工作汇报后,实地考察了示范现场,按照农业农村部高产创建田间实打测产验收的程序规定,实地丈量、清仓查验、计量器具校正、水分测定及称重计算,丰产方实收面积1.24亩,鲜谷重678.1公斤,含水量24.6%,按标准含水量13.5%折合亩产476.68公斤。常规原水滴灌(未施土壤改良剂)对照田实收面积1.07亩,鲜谷重265.03公斤,含水量30.1%,折合亩产200.16公斤。技术田亩产较对照田增产276.52公斤,增幅达138%。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有效提高了盐碱地水稻种植产量。建议进一步优化技术参数,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扩大示范应用规模,为我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田间测产现场照片

田间测产现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