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第一章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首页| 申请表| 课程简介| 师资队伍| 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课件| 习题| 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教学资源

     》》》实验教学
   

《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及血涂片的制备和观察

 

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生物学显微镜的构造,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材料与方法

1.材料  生物学显微镜、小肠切片、二甲苯、松节油、擦镜纸

2.方法

1)生物学显微镜的构造  包括机械和光学部分。

机械部分

①镜座:支持镜体。

②镜壁:连接镜筒与镜座。其调节螺旋可调节载物台升降。

③载物台:固定标本。

④标本推进器:位于载物台上,固定切片。其调节旋钮可前后左右移动切片。

⑤镜筒:上接目镜,下连物镜转换器。

⑥物镜转换器:转换不同放大倍数物镜。

⑦调节螺旋:粗调节螺旋用于调焦低倍镜,细调节螺旋用于调焦高倍镜。

光学部分

①接物镜:用于第一次放大。镜管上标有主要性能参数,其中,4×、10×为低倍镜,40×为高倍镜,100×为油浸镜;40/0.6540示放大倍数,0.65示镜扣率;160/0.17160示机械管长(mm),0.17时盖玻片厚度(mm)。

②接目镜:将物镜放大的标本像再放大为虚像。镜管上标注参数5×、10×、15×和20×等,均为放大倍数。

③聚光器:主要作用是聚光。

④光阑:位于载物台下方,其调节杆可控制聚光镜的分辨率。

⑤滤光片:在光阑下方,通过置换不同的滤光片,改变光源的色调和强弱,便于观察和拍照。

⑥光源:内置光源。

2)显微镜的使用

①显微镜的提取和放置:一手握镜壁,一手托住镜座,平放于左前方。擦净纸蘸少许二甲苯或无水乙醇擦拭目镜和物镜,

②对光:将物镜对准通光孔,灵活应用光阑、滤光片及广源,将视野调至合适。

                        ③观察切片:将盖玻片朝上的切片置于载物台上,固定,将组织块对准通光孔,从低倍起逐渐切换物镜至高倍,观察切片组织块的结构,并绘图。

④收藏:观察完毕,移开物镜,取下切片,放入切片盒,下降镜筒,套塑料套,放入显微镜箱。

3)成像原理

其成像原理是两次连续放大成像。第一次物镜放大成一实像,第二次目镜放大成一倒立的虚像。因此,标本的放大倍数应是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三)作业

任取一HE染色切片,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熟练找到图像。

 

二、血涂片的制备和观察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学会制备血涂片,掌握Wright’s染色。

 

(二)材料与方法

1.材料

全血(家兔、鸡)、肝素、Wright’t染液、磷酸盐缓冲液、5mL注射器、针头、5mL试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2.方法

1)准备  用洗洁精洗净载玻片和盖玻片,自来水冲洗,95%乙醇浸泡1h,干燥,备用。 配置Wrigh’t染液、磷酸盐缓冲液。

2)采血  试管中加入肝素0.5mL后,采血样2-3mL,摇匀待用。家兔耳静脉采血,鸡翅静脉采血。

3)推片  在载玻片右侧滴1滴血,将1盖玻片至于血滴前方,接触血滴,盖玻片与载玻片呈30-45°角,推片,干燥。

4Wrightt染色 在血膜上滴加Wright染液,染色1-2min。再滴加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2-3min见表面有金属光泽时,用清水轻轻冲去染液,干燥血膜。

5)镜检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换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三)作业

    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家兔红细胞无核、鸡红细胞有核)和各种白细胞,绘高倍镜图。

       

实验二 四大组织的形态结构

 

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

观察、掌握被覆上皮、结缔组织、血液、肌肉及神经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了解几种腺上皮细胞、神经末梢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结构。

 

二、观察切片

 

(一)  上皮组织

 

观察切片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及复层扁平上皮形态结构,示范切片单层扁平上皮、立方上皮、变异上皮及腺上皮。

 

1.单层柱状上皮  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细胞游离缘有密集的微绒毛,构成纹状缘;多角形表面外有带状的闭锁堤(是细胞间的一种连接结构);细胞器丰富;核椭圆形,位于基底部。

 

2.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细胞排列似多层,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实为单层;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柱状细胞表面有大量纤毛;基膜厚。

3.复层扁平上皮  表层细胞呈扁平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基底细胞为矮柱状,有增殖能力;基底面凹凸不平,与结缔组织相连。

 

4.单层扁平上皮  细胞呈梭形(侧面观)或锯齿形(表面观),核椭圆,胞质少,细胞器不发达。

 

5.立方上皮  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

 

6.变异上皮  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如排空的膀胱,上皮厚,细胞层数增多,细胞呈大的立方形;充盈的膀胱,上皮薄,细胞层数减少,细胞呈扁梭形。

 

7.腺上皮  有浆液腺、粘液腺及混合性腺。

1)浆液腺  由浆液型细胞构成。浆液细胞呈锥体形,顶部含嗜酸性酶原颗粒,呈红色,基底部嗜碱性,呈蓝色。核圆形,位于基底部,核上方有高尔基复合体和酶原颗粒。

2)粘液腺  由粘液型细胞。粘液细胞呈锥体形,大部分胞质呈空泡状,核扁圆,位于基底部,核上方高尔基复合体和粘原颗粒丰富。

3)混合性腺  由少量浆液性细胞(常形成浆半月)和大量粘液性细胞组成。

 

(二)结缔组织

 

观察切片疏松结缔组织和网状结缔组织,示范切片脂肪组织、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组织及纤维软骨。

 

1.    疏松结缔组织 由细胞、纤维及基质构成。

1)细胞  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①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多突起。胞质丰富,弱嗜碱性。胞核大,着色浅,核仁明显。RERGC发达。

②巨噬细胞:胞体形状不规则,有伪足。胞质丰富,嗜酸性,可含吞噬物。胞核小,深染,核仁不明显。

③浆细胞:细胞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核圆,偏于一侧。有大量RER平行排列。

④肥大细胞:细胞大,卵圆形,胞质充满粗大嗜碱性颗粒。核小而圆,居中,着色深。

⑤脂肪细胞:细胞大,圆或多边形。胞质含大量脂滴(HE标本中被溶解呈大空泡状)。核扁圆,偏于一侧。

2)纤维  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①胶原纤维:粉红色,直径120 µm ,波浪状,分支交织成网,有周期性横纹。

②弹性纤维: HE染色呈淡红色,醛复红染色呈紫红色.直径0.2-1.0µm ,细丝状,分支交织成网。

③网状纤维:HE染色呈淡红色,镀银染色呈黑色。直径0.2-1.0µm ,分支多,交织成网。

3)基质

 

2.网状结缔组织  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

1)网状细胞  星形,多突起,突起互连成网。核大,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RER丰富。

2)网状纤维  纤维交织成网。

 

3.脂肪组织 由大量脂肪细胞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脂肪细胞体积大。胞质充满脂滴,胞核被挤到一边,着色深,呈扁圆形。

 

4.致密结缔组织  如,构成肌腱、腱膜的致密结缔组织,大量粗大胶原纤维密集平行排列,其间有腱细胞。

 

5.弹性组织  大量弹性纤维交织分布,密集。

 

6.纤维软骨  软骨细胞较小而少,成行分布于纤维束之间;胶原纤维束平行或交叉排列;基质较少,弱嗜碱性。

(三)血液

 

家畜血液有形成分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

 

1.红细胞  数量最多,体积小,均匀分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表面光滑,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呈红色。

 

2.中性粒细胞  是白细胞中数量较多的一种,呈球形,体积比红细胞大。核形态多样,呈杆状或分叶(2-3叶多见)。胞质染成粉红色,含许多细小颗粒,分布均匀,着淡红色或浅紫色。

 

3.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最少,细胞呈球形,比噬中性细胞稍大。核分叶、S形或不规则。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呈兰紫色。

 

4.嗜酸性粒细胞  数量少,细胞呈球形,体积与嗜碱性粒细胞相近。核多2 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

 

5.单核细胞  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胞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着色浅。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许多嗜天青颗粒。

 

6.淋巴细胞  呈球形,分为小、中、大三种类型。小淋巴细胞胞质少,强嗜碱性,核圆有侧凹,染色质块状着色深。中淋巴细胞,胞质稍多,含少量嗜天青颗粒,核染色质略稀疏,着色略浅。大淋巴细胞,体积更大,胞质更多,呈天蓝色,少见。

 

7.血小板  体积小,呈圆形、星形或多角形篮紫色小体。常三五成群散布于红细胞之间。

 

(四)肌组织

 

观察切片骨骼肌、心肌及平滑肌组织,示范切片心肌润盘。

 

1.骨骼肌  由骨骼肌纤维平行排列,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肌纤维胞体长圆柱状,胞核椭圆形,数十至数百个,位于周边。胞质充满肌原纤维,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有周期性横纹。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血管。

 

2.心肌  由于心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在切面中可见纵切、斜切或横切面肌纤维。光镜下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细胞间以闰盘连接。核12个,居中。有周期性横纹,肌原纤维位于周边。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血管。

 

3.平滑肌  肌纤维胞体长梭形,大小和形状各异。单核,杆状或椭圆形,位于肌纤维中央。无横纹,胞质嗜酸性。

 

(五)神经组织

 

观察切片多级神经元、有髓神经纤维、环层小体及运动终板,示范切片神经原纤维、无髓神经纤维及星形神经胶质细胞。

 

1.多级神经元  神经胞体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最多)。

1)神经元:胞体大小形状不一。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染色质呈细颗粒状,着色浅,核仁大。胞质又称核周体,散布许多深蓝色、大小不等的尼氏体。

2)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条轴突,由轴丘发出,此区无尼氏体,染色淡。较细,有侧支呈直角分出,轴突末端的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

3)树突:多个树突,从树突干发出许多分支,树突内胞质的结构与胞体相似。在树突分支上有大量棘状的短小突起,称树突棘。

 

2.有髓神经纤维  纵切面可见许多紧密排列的有髓神经纤维由结缔组织相连接。横断面可见神经外包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神经外膜,外膜深入神经内构成神经束膜,束膜在深入分布于每条神经纤维之间构成神经内膜。每条纵行神经纤维中央有一条深色的轴突,施万细胞呈长卷筒状套在轴突外,相邻施万细胞间的狭窄处有郎飞结,郎飞结间的神经纤维构成结间体。

 

3.环层小体  体积大,呈圆或卵圆形,中央有一均质状圆柱体,内含神经纤维末梢,周围多层扁平细胞呈同心圆排列。

 

4.运动终板  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端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呈葡萄状终末,贴附在骨骼肌表面的凹槽内,形成运动终板。

 

5.神经原纤维  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6.无髓神经纤维  外被神经膜细胞,但不包裹神经纤维,无髓鞘和郎飞氏节。    

7.星形神经胶质细胞  胞体大,呈星形,多突起, 核圆或卵圆形,胞质内含胶质丝。  

 

三、作业

1.绘高倍镜下疏松结缔组织结构图

2.绘高倍镜下血液中各种血细胞形态图。

 

实验三 神经、循环及淋巴系统的形态结构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观察和掌握大脑、小脑、脊髓、神经节、中动脉、心脏、毛细血管、淋巴结及脾脏的形态结构。

 

二、观察切片   

(一)神经系统

 

观察切片大脑、小脑、脊髓及脊神经节,示范切片植物性神经结。

 

1.大脑  神经元数量大、种类多、均为多极神经元。呈层状分布。通常由表及里分为6层:

(!)分子层:神经元少,主要为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神经元的突起和其它神经纤维与表面平行。

2)外颗粒层:大量星形细胞和少量锥体细胞。

3)外锥体细胞层:厚, 大量中型锥体细胞。

4)内颗粒层:大量星形细胞。

5)内锥体细胞层:大、中型锥体细胞。

6)多形细胞层:梭形细胞为主, 还有锥体细胞、星形细胞。

 

2.小脑  由皮质部和髓质部组成。

(!)皮质部由表及里为分子层、蒲肯野细胞层及颗粒层。

①分子层:较厚,神经元少而分散。星形细胞位于浅层,小而多突起。篮状细胞位于深层,大,轴突长。

②蒲肯野细胞层:由一层蒲肯野细胞组成。蒲肯野细胞胞体大,呈梨形,顶端发出数条主树突伸向分子层,轴突自底部发出;组成传出纤维,穿过颗粒层进入髓质。

③颗粒层:含密集的颗粒细胞和一些高尔基细胞。颗粒细胞小而圆,高尔基细胞较大。

2)髓质部:在颗粒层深面,有许多纵行的有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3.脊髓  脊髓横切面呈椭圆形,中间灰质呈蝶状,周围是白质。

1)灰质  脊髓蝶状灰质有背角、腹角及外侧角,由各种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无髓神经纤维组成。

①背角:含胞体较小的多级神经元,神经元类型复杂。

②腹角:含胞体较大的多级神经元。

③外侧角:有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

2)白质  位于灰质周围,主要由粗细不等的有髓神经纤维和散布其间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4.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纵切面呈椭圆形,外被致密结缔组织,并深入节内分布于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之间。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成群分布于纤维束之间,胞体圆、核圆,胞体外有一层扁平或立方的卫星细胞。纤维束主要是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很少。

 

5.植物性神经结  交感神经节由多极神经元和大量无髓、少量有髓神经纤维构成。神经元胞体小,大小相近,散在分布。由于节细胞胞突较多,卫星细胞包囊不完全。

 

(二)循环系统

 

观察切片中动脉、中静脉及心脏,示范切片大动脉、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

 

1.中动脉  管璧富含平滑肌,又称肌性动脉。

1)内膜:位于腔内,较薄,自内向外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

①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

②内皮下层:为薄层结缔组织。

③内弹性膜:呈波浪状,由弹性蛋白构成。可作为动脉内膜与中膜的分界线。

2)中膜:较厚,主要由数十层环形平滑肌纤维组成。

3)外膜:厚度同中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小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密集的弹性纤维组成外弹性膜。   

 

2.中静脉  与中动脉相比,内膜薄,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薄,环行平滑肌纤维稀疏。外膜较中膜厚,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3.心脏 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构成。

1)心内膜:由内向外分为三层: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

①内皮:位于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②内皮下层:为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有少量平滑肌纤维。

③心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小血管和神经。在心室部有蒲肯野纤维。

2)心肌膜:由心肌(内纵、中环、外斜)构成,心肌纤维纵切面可见较细的横纹。肌纤维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3)心外膜:为心包膜的脏层,为浆膜(间皮+结缔组织),含血管、脂肪细胞。

 

4.大动脉  管璧内含大量弹性膜,又称弹性动脉。其特点是:

1)内膜:内皮下层较明显,薄层结缔组织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2)中膜:很厚,4070层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平滑肌细胞、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等。

3)外膜:比内膜稍厚,为疏松结缔组织。主要由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神经及血管构成。

 

5.小动脉  为肌性动脉。

1)内膜:较大的小动脉有明显的内弹性膜。

2)中膜:有几层平滑肌纤维。

3)外膜:无外弹性膜,有较多神经纤维,调节血管的舒缩。

 

6.小静脉  内皮外渐有一层完整的平滑肌纤维;较大的小静脉中膜有一至数层平滑肌纤维,外膜渐厚。

 

7.毛细血管  管壁由一层内皮和基膜组成。

1)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

2)基膜:位于内皮细胞的外层,较薄。

3)周细胞:薄体扁长,位于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细胞突起紧贴内皮。

 

(三)淋巴系统

观察切片淋巴结、脾脏及胸腺。

 

1.淋巴结  淋巴结外覆被膜,实质由皮质和髓质组成。

1)被膜:淋巴结表面被覆薄层被膜,被膜结缔组织(含输入淋巴管)深入其内部形成小梁,小梁相互连接呈网,连同神经、血管共同形成淋巴结间质。血管、神经和输出淋巴管经门部输出。

2)皮质:位于被膜下,由浅层皮质、深层皮质和皮质淋巴窦构成。

①浅层皮质:含大量淋巴小结,小节中央的淡染区为生发中心,还有明区、暗区和帽结构等,是B细胞区。

②深层皮质:又称副皮质区,是位于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构成。

③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星状内皮细胞支撑窦腔,许多巨噬细胞附着于内皮细胞上。内皮外有薄层基质、少量网状纤维和一层扁平网状细胞。

3)髓质:由髓索和髓窦组成。

①髓索:索条状淋巴组织,主要含B细胞,也有一些T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央有毛细血管。

②髓窦:位于髓索之间,腔宽大,腔内巨噬细胞多,过滤功能强。

                         

2.脾脏  脾脏外覆被膜,实质由白髓和红髓组成。

1)被膜:脾脏被膜厚,表面是浆膜,浆膜下是含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

2)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组织环绕动脉构成,包括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脾小结。

①动脉周围淋巴鞘:中央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含大量 T细胞及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

②脾小结:即淋巴小结,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一侧,主要含B细胞。

3)红髓:占脾实质的大部分,包括脾索和脾血窦。

①脾索:是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有较多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②脾血窦:形态不规则,相连成网。由长杆状内皮细胞围成,细胞间隙大,基膜不完整,周围有大量巨噬细胞。脾索内血细胞穿越内皮间隙进入脾血窦。

                         

3.胸腺  胸腺外被薄层被膜,被膜深入内部形成小叶间隔,将实质分为胸腺小叶,每一小叶又由皮质和髓质组成。

1)皮质:上皮细胞构成支架,间隙内含有大量胸腺细胞和少量基质细胞。

扁平上皮细胞,位于被膜下和小叶间隔旁,与结缔组织相邻的一侧呈扁平状,另一侧有突起,星形上皮细胞,又称上皮性网状细胞,分布于被膜下或胸腺细胞之间,细胞有突起。

胸腺细胞:是胸腺内增殖、分化的早期T 细胞,占皮质细胞的85-90%

2)髓质:有大量胸腺上皮细胞,少量初始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髓质上皮细胞,呈球形或多边形,胞体较大,细胞间以桥粒连接,间隙内由少量T细胞。

胸腺小体上皮细胞,扁平状,呈同心圆排列构成胸腺小体。外周的细胞较幼稚,核明显,可分裂;近中心的细胞较成熟,胞质含较多角蛋白,核渐退化。中心细胞完全角化,呈强嗜酸性染色。

                         

三、作业

1.绘脊髓横切面低倍镜图。

2.绘淋巴小结低倍镜图。

                         

实验四 内分泌、消化、泌尿及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观察和掌握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食管、胃、小肠、肝脏、胰腺、肾、膀胱、睾丸及卵巢的形态结构。了解甲状旁腺、十二指肠、回肠、大肠、胆小管、黄体、子宫及附睾的组织结构。

                         

二、观察切片

(一)内分泌系统

                        

观察切片脑垂体、肾上腺及甲状腺,示范切片甲状旁腺。

                         

1.脑垂体  外包被膜,实质分为腺垂体部和神经部。

1)腺垂体部 又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

①远侧部是垂体前叶的主要部分。光镜下见有3种细胞,即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

嗜酸性细胞:数量较多,细胞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嗜酸性。

嗜碱性细胞:数量较少,胞体较嗜酸性细胞大,胞质嗜碱性。

嫌色细胞:最多,体积小,染色浅,界限不清,部分含少量分泌颗粒。

②中间部仅贴神经部,由嗜碱性细胞和滤泡构成。

③结节部是前叶的一小部分,主要由嫌色细胞构成。

2)神经部:包括大量无髓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赫令体及毛细血管。

                         

2.肾上腺  外包被膜,实质分皮质和髓质。

1)被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结缔组织深入实质形成间质,内有丰富的血窦。

2)皮质:位于腺的外周,含大量分泌细胞和丰富的血窦。根据细胞的排列方式,皮质分为:

①球状带:较薄,位于被膜下方,细胞聚集成球团状,细胞较小。

②束状带:最厚,位于球状带下,细胞排成索,细胞较大,含大量脂滴。

③网状带:紧邻髓质外,最薄,细胞索吻合成网,细胞较小,嗜酸性。

3)髓质:位于肾上腺中央,多边形髓质细胞(嗜铬细胞)成团索状排列,团索之间间质较多,血窦较大。

                         

3.甲状腺  外包致密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深入腺实质,将其分割为小叶。小叶内实质内含大量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

1)甲状腺滤泡:大小不等,由单层立方的滤泡上皮细胞围成,腔内充满嗜酸性均质状胶质,即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周围结缔组织富含有孔毛细血管。

2)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或滤泡上皮细胞之间,细胞较大,核圆形,色淡。

                         

4.甲状旁腺  有被膜,腺实质细胞排成索团状,有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毛细血管丰富。      主细胞:数量多,多边形,色浅,排列成团索状。

嗜酸性细胞:胞体大于主细胞,散在于主细胞之间,胞质嗜酸性。

                         

(二)消化管

                        

观察切片食管、胃及小肠,示范切片十二指肠、回肠及大肠。

                         

 1.食管 由内向外由上皮、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组成。

1)上皮 上皮层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 ,猪轻度角化,反刍兽高度角化,肉食兽未角化。固有层分布有淋巴组织;粘膜肌层为纵行的平滑肌束。       

2)粘膜下层 有食管腺(管泡状,粘液性或混合性腺)。

3)肌层:包括内环肌和外纵肌。猪颈段为骨骼肌,胸段为骨骼肌和平滑肌交错,腹段为平滑肌;反刍兽和犬全段为骨骼肌。

4)外膜:通常颈段为纤维膜,胸、腹段为浆膜。

                         

2.  由内向外由胃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构成。

1)粘膜  很厚,由上皮、固有层、粘膜肌层构成。

 ①上皮  无腺部为复层扁平上皮,有腺部为单层柱状上皮,柱状细胞内含黏原颗粒,分泌粘液,起润滑和保护作用。

②固有层  富含网状纤维的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散在的平滑肌和大量密集排列的胃腺。胃底腺分布于胃底部,为分支管状或单管状腺,颈部与胃小凹(胃粘膜上皮凹陷形成)相连,体部较长,底部膨大并延伸至粘膜肌层。HE染色的切片上可见有3种细胞:

主细胞:数量最多,细胞呈柱状或锥体形,胞质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核圆,位于基部。

 璧细胞:数量较少,细胞体积大,呈圆形或锥体形,游离面膜内凹形成内分泌管,胞核圆形,深染,胞质嗜酸性,滑面内质网丰富。

粘液细胞:数量少,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质顶部充满黏原颗粒,核扁圆,位于细胞基部。

③粘膜肌层  位于为底腺底部的深面,很薄,由内环、外纵平滑肌构成。

2)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较发达。

3)肌层 较厚,由内斜、中环和外纵肌构成。

4)外膜 为浆膜。

                         

3.小肠  管璧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

1)黏膜 由上皮层和固有层构成。

①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的内分泌细胞组成。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指状突起,密集排列形成纹状缘。 

②固有层:富含网状纤维,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等。

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突出形成。

乳糜管:以盲管始于绒毛顶端,向下延伸至黏膜下层形成淋巴管丛。管璧内皮细胞间隙大,无肌膜。

小肠腺:是绒毛基部上皮内陷至固有层形成的管状结构,又称肠饮窝,为单管状腺,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未分化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构成。

潘氏细胞:细胞较大,锥体状,噬酸性,成群分布于肠腺底部。

2)粘膜下层:主要特点是十二指肠段有十二指肠肠腺,为分支管泡状腺,开口于肠腺底部,分泌碱性粘液。

环形皱璧: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凸出形成。

3)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

4)外膜:部分十二指肠为纤维膜,其余为浆膜。

                         

4.十二指肠  其特点是在粘膜下层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存在许多混合性十二指肠腺。

                         

5.回肠  其特点是在粘膜下层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存在许多集合淋巴小结。

                         

6.大肠  粘膜层缺绒毛,粘膜上皮的单层柱状上皮间夹杂大量杯状细胞,肠腺较宽直。

                         

(三)消化腺

                        

观察切片肝脏和胰腺,示范切片胆小管。

                         

1.肝脏  肝脏表面被覆含大量弹性纤维的浆膜。结缔组织随肝门部的血管和肝管的分支伸入实质,将其分隔形成大量肝小叶。肝小叶间含门静脉、肝动脉、肝管分支、淋巴管和神经等,各种管道密集的部位构成门管区。

1)肝小叶 是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多角棱柱状。    

①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中央,与肝血窦相通连。

②肝板:由单层肝细胞排列形成,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并吻合成网。肝细胞较大,多角形。胞质嗜酸性,含弥散分布的嗜碱性团块。核大而圆,居中。

③肝血窦: 位于肝板之间,汇入中央静脉。腔大而不规则,腔壁内皮细胞有大量窗孔,无基膜,通透性高。窦腔中有肝巨噬细胞,又称枯否氏细胞,附于内皮,形态不规则,多突起。还有肝内大颗粒淋巴细胞(NK细胞),附于内皮或枯否氏细胞。

2)门管区 是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小区,含门三联管,即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2.胰腺  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

1)外分泌部  是浆液性复管泡状腺。

腺泡:呈泡状、管状。主要由胰腺泡细胞组成,为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腺泡腔内有泡心细胞,扁平或立方形,色浅。

2)内分泌部  又称胰岛。是分散于腺泡之间的大小不等的浅色细胞团,分泌多种激素。

                         

 3.胆小管  镀银染色可见,胆小管是由相邻肝细胞质膜局部凹陷围成的微细管道,连接成网。

                        

(四)泌尿系统

                         

观察切片肾和膀胱。

1.  由被膜、皮质、髓质、集合管组成。

1)被膜(鞘膜):为纤维膜,外层致密,含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内层疏松,含网状纤维和平滑肌。

2)皮质  位于被膜内,由肾小体和大量肾小管构成。

①肾小体:呈球状,分散于肾小管之间。肾小体中央是血管球,由毛细血管、球内系膜细胞及毛细管外的肾小囊内层足细胞构成。

②近曲小管:是肾小管起始部,位于肾小体附近。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细胞界限不清,核大而圆,胞质嗜酸性,腔面有刷状缘。

③远曲小管: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细胞较小,分界清楚,色浅。管腔大,规则,无刷状缘。

④致密斑:位于肾小体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远曲小管靠近肾小体一侧的管壁上。细胞为柱状,排列紧密,呈椭圆形斑。

3)髓质  主要由大量纵行的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直部、髓袢的细段和粗段)和集合管构成。

①近端小管直部: 结构似曲部,细胞较矮,胞内物不发达。

②髓袢的细段:管腔小,单层扁平上皮。

③粗段:管腔较粗,规则,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细胞较小、分界清楚、色浅。

4)集合管  包括弓形集合管、直集合管和乳头管。各段管径由细到粗,细胞由上皮单层立方到单层柱状,分界清楚,染色较浅。   

                         

2.膀胱  由粘膜、肌层及浆膜构成。

1)粘膜  上皮层为变移上皮。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

2)肌层:由平滑肌构成,内纵,中环,外纵。  

3)外膜:除膀胱顶部为浆膜,其余为纤维膜。

                         

(五)生殖系统

                         

观察切片睾丸和卵巢,示范切片黄体、子宫及附睾。

                         

1.睾丸 由被膜和实质组成。而实质则由曲精小管和结缔组织构成。

1)被膜  睾丸表面为浆膜,其下为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白膜深处为血管层。

2)曲精小管  由生精上皮构成,上皮则由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上皮基膜外是肌样细胞。生精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及精子。

①精原细胞:紧贴基膜,圆或卵圆形,胞体较小,胞质着色淡。

②初级精母细胞:位于精原细胞的近腔侧,胞体最大,圆形,核大而圆,着色深。

③次级精母细胞:位于近腔侧,胞体较小,核圆,染色深。

④精子细胞:位于近腔侧,体积更小,核圆,染色质细密。

⑤精子:呈蝌蚪状。头部为深蓝色,尾部为淡红色丝状。头部附于支持细胞顶部或两侧,尾部朝向管腔。

⑥支持细胞:胞体大,从生精小管基底直达腔面,细胞轮廓不清,核三角或不规则形,染色浅,核仁明显。

3)睾丸间质  是指曲精小管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由间质细胞组成,细胞成群分布,胞体大,圆或多边形,胞质嗜酸性,核圆,居中。

                         

2.卵巢  由生殖上皮、白膜、皮质及随质构成。

1)生殖上皮、白膜  卵巢表面由立方或扁平的生殖上皮构成。其下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白膜。

2)皮质 由较致密结缔组织基质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构成。

①原始卵泡:居皮质浅层,数量多,体积小,由周围一层卵泡细胞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构成。

卵泡细胞:呈单层扁平状,数量少,细胞核扁圆形,染色深。

初级卵母细胞:球形,胞质嗜酸性,核大而圆,染色浅,核仁明显。

②初级卵泡:卵泡细胞:由扁平变为立方和柱状,由单层增生为多层,细胞间出现小腔隙,内有少许卵泡液。

初级卵母细胞:细胞增大,核糖体、RER增多,出现皮质颗粒(溶酶体),细胞表面出现透明带。

 ③次级卵泡:卵泡体积增大,卵泡内细胞数增多。卵泡细胞间出现大小不等的腔隙,并融合为半月形卵泡腔,腔内充满卵泡液。卵泡周围形成卵泡膜。此期卵泡的标志性特征是有卵泡腔、卵丘、放射冠和生发泡等。卵丘:由于卵泡腔增大和卵泡液增多,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及部分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形成卵丘。

放射冠:卵丘中紧贴透明带外表面的一层卵泡细胞随卵泡发育而变为高柱状,排列疏松,呈放射状。

颗粒细胞: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排列紧密,形成卵泡壁,称颗粒层,卵泡细胞改称颗粒细胞。

生发泡:晚期初级卵母细胞核增大呈空泡状,形成生发泡。

④成熟卵泡:卵泡液急剧增多,卵泡增大(牛为12-19mm,羊为5-8mm,猪为8-12mm),卵泡壁变薄,卵泡向卵巢表面突出。

⑤闭锁卵泡  其特征是卵母细胞萎缩、消失,透明带塌陷,卵泡壁的卵泡细胞离散,卵泡壁塌陷。 

3)髓质  位于卵巢中部,疏松结缔组织丰富,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黄体  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黄体,主要包括颗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

1)颗粒黄体细胞:由颗粒细胞分化形成,数量多,体积大,染色浅,位于黄体中央。

2)膜黄体细胞:即原膜细胞,数量少,体积小,胞质和核染色深,主要位于黄体周边。

                         

4.子宫  子宫壁由外向内分为外膜、肌层和内膜。

1)外膜:为浆膜

2)肌层:成束或成片的平滑肌构成,肌束间以结缔组织分隔。

3)内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

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散在的纤毛细胞组成。

固有层:含子宫腺,结缔组织含大量低分化的基质细胞,血管丰富。

                         

5.附睾  附睾管腔内有许多精子,管壁有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构成,高柱状细胞和矮的基底细胞整齐排列于基膜上。

                         

 三、作业

1.绘部分肾上腺皮质和髓质低倍镜图。

2.绘部分小肠肠壁低倍镜图。

3.绘肾皮质高倍镜图。

4.绘次级卵泡低倍镜图。

                        

实验五 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染色及观察

                         

一、实验目的

组织石蜡切片技术是研究组织学、胚胎学和病理学等学科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开设本综合性试验的目的是掌握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染色及观察方法,为进一步开展组织、细胞微细结构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实验要求

1.掌握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方法。

2.掌握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方法。

3.观察所制备的组织切片,并绘图。

 

三、实验原理

组织石蜡切片技术的原理是家畜组织样本经过固定、脱水、浸蜡及切片等步骤处理后,可制备成57µm薄片,再经过苏木精·伊红染色,以显示组织的不同成分和细胞形态,最终通过生物学显微镜能对组织样本进行观察、鉴别。该技术是教学、科研常用的方法之一。

 

四、仪器、材料及试剂    

(一)仪器

组织脱水仪,石蜡包埋机,组织切片机,组织染色仪,磨刀机,烘箱,生物学显微镜。

(二)材料

家兔器官组织(如,脑、心、肺、肝、胃、肠、肾、脾、睾丸、卵巢等组织块)。

(三)试剂

甲醛,乙醇,二甲苯,石蜡,苏木精,铵矾、碘化钠(NaIO3)、甘油、冰醋酸、伊红。

                         

四、实验步骤

1.取材与固定  选择健康家兔,耳静脉注入空气致死。立即从胸、腹正中线剖开胸、腹腔,分别取材,取材以5mm3大小为宜。

将组织块投入10%甲醛固定液,固定1224h。借助固定液中的化学成分,沉淀或凝固组织、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肪、糖和酶等成分,从而保持其生活状态时的形态结构。

注意柔软组织不宜切成小块,可先取较大组织块,固定数小时后再分割成小块组织继续固定。取材时要保持器官、组织的完整性。

2.修整组织块与冲洗 组织固定后,即可用单面刀片将其修整为所需大小。通常为0.5cm×0.5cm×0.2cm,厚度不能超过2mm

微流自来水冲洗。

3.脱水、透明与浸蜡 采用自动脱水仪,可自动完成脱水、透明与浸蜡过程。

首先,制作标签,连同冲洗干净的组织块一同放入脱水盒中,盖好盖子。启动仪器。

①脱水  70%乙醇开始,组织块经80%90%95%至无水乙醇逐级更换,最后完全置换出组织中水分。

②透明  用透明剂除去组织中乙醇,使组织块透明。

③浸蜡  透明好的组织块浸入石蜡,经46次更换石蜡,每次30min,总浸蜡时间为23h。浸蜡即可除去组织中的二甲苯,又可浸入组织,凝固后作为支持剂使组织变硬,便于切成薄片。注意浸蜡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使组织变脆,影响切片。

2)将石蜡倒入包埋器中,用镊子将浸好蜡的组织块迅速移入包埋器,切面朝下放置好,待蜡面形成一层薄膜时,迅速放入水中,至完全凝固后取出。

5.修蜡块和切片  用单面刀片将包有组织块的蜡块分割为以组织块为中心的正方形或长方形蜡块,然后在蜡块地面修成一组织块为中心、组织边距为2mm,高35mm的正方形或长方形蜡块。注意蜡块相对的两个边须平行,以免出现不规则蜡带。

将修整齐的蜡块固定于切片机的台座上,连续切片。

6.展片与贴片  从切片机上取下蜡带,用单面刀片在两蜡片间分开后,将蜡片置于展片机水域中展片。待蜡片皱褶完全展平时,用载玻片捞取水中蜡片,并放置干片机上干燥待用。

7.H·E染色  是将干燥脱蜡后的切片浸于染料溶液中,使组织和细胞的不同结构着染。染色步骤如下:

①切片染色前处理  切片先浸入二甲苯Ⅰ、Ⅱ脱蜡,后浸入无水乙醇Ⅰ、Ⅱ,再依次浸入95%80%70%乙醇逐渐获水,最后浸入蒸馏水中,待染。

②苏木精染色  将获水切片置于苏木精染液中,染色。自来水冲洗,70%分色,自来水兰化,蒸馏水冲洗。

③伊红染色  将切片依次置入70%80%90%乙醇中逐级脱水,再置入伊红染液染色1min95%乙醇Ⅰ、Ⅱ,自来水洗,70%分色,无水乙醇Ⅰ、Ⅱ继续脱水,二甲苯Ⅰ、Ⅱ透明。 

8.封片  从二甲苯中取出载玻片,用纱布迅速擦去组织片周围和底面的二甲苯,并在组织片面上滴加树胶,封片,干燥。

9.观察切片 使用生物学显微镜观察已制备的组织切片。

①准备显微镜  从显微镜柜中取出显微镜,平放于使用着前方偏左的位置。用擦净纸擦拭接目镜和接物镜。若有赃物,则用擦净纸蘸少许二甲苯擦拭干净,并用纱布擦拭显微镜的机械部分。连接电源,打开光源,旋动物镜转换器,将低倍镜对准载物台中央的通光孔。

②观察切片  先用肉眼分辨切片正反面,观察标本的外形、大小和着色。再将盖玻片朝上面切片放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用标本推进器固定切片,并将组织块对准通光孔。然后按照低倍至高倍的顺序观察切片。

10.画图  在观察切片的同时,要对所观察的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着色情况进行文字记述,并画图。画图时,注意各组织、细胞间的比例,图注要清楚、整齐。

观察完毕,关闭光源,切断电源。移开物镜,擦拭接物镜。取下切片,放入切片盒。降低镜筒,套上保护罩,放入显微镜箱中。

                        

 

 





 
 
 

Copyright ©2006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 家畜组织胚胎学精品课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维护:家畜组织胚胎学精品课程组 

 

使用说明